
2025 年 9 月 23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湖南开展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了湖南先进技术研究院、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湖南中电星河电子有限公司(北斗产业)及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等关键机构与企业。本次调研以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为核心主题,立足制造业转型升级全局,为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传统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
调研明确了三大关键发展方向,构成推动制造业升级的“三位一体”行动框架:
- 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运行机制,重点提升共性技术研发能力,破解产业创新“卡脖子”难题;
- 坚持“国之重器”自主创新,推动北斗等战略领域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技术壁垒;
- 统筹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发展与未来产业培育,通过全产业链协同重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一导向直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矛盾,强调以科技创新打破资源要素约束,通过 “突破原创性关键技术” 和 “颠覆性创新支撑换道超车” ,实现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战略目标。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钢铁行业正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品附加值偏低等结构性问题。本次调研提出的创新驱动路径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清晰指引:
- 在技术突破层面,需聚焦低碳冶炼、特种钢材等关键领域,依托新型研发机构整合产学研资源,突破氢冶金、短流程炼钢等原创性技术;
- 在产业协同层面,应推动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借鉴中联重科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经验,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全流程能效优化;
- 在体系重构层面,需统筹钢铁材料与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下游产业需求,开发风电用钢、汽车轻量化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驱动。
核心要义:调研凸显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第一动力”的地位,明确钢铁行业需以原创性技术突破破解资源约束,以颠覆性创新重塑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跨越。这一战略导向为后续政策制定与行业趋势分析奠定了核心框架。
本次调研不仅是对湖南“三个高地”建设的深化部署,更标志着国家层面以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进入落地实施阶段,为钢铁行业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提供了行动指南。
当前钢铁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政策层面以“两业融合共进”为核心抓手,通过明确量化目标、构建财税支持体系、创新融合模式三大路径,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湖南省《“两业融合共进”行动方案(2024—2027年)》作为地方政策范本,为钢铁行业转型提供了清晰的实施框架与保障机制。
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的双重核心目标:全省规模工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需突破53%,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45%。其中,53%的先进制造业占比目标具有标志性意义,它不仅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指标,更是推动钢铁行业从传统材料生产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跨越的战略支点。这一目标与丁薛祥提出的“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高度契合,直指钢铁行业“材料供应商”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本质。
为保障目标实现,政策构建了“资金+税收”的立体化支持体系。在财政资金方面,2024年湖南省新增工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贷款152亿元,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按贷款本金的1%给予贴息。这一措施直接降低了钢铁企业智能化改造的融资成本,以某年产1000万吨的钢铁企业为例,若其设备更新项目贷款10亿元,可获得1000万元贴息,相当于额外增加约2个百分点的利润空间。税收政策方面,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组合拳形成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将更多资金投入循环经济技术研发,推动绿色转型。此外,省级财政统筹3.9亿元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资金,撬动企业投资353亿元,形成“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跟进”的放大效应,为钢铁行业技术升级提供资金池保障。
政策提出的“嵌入式”与“强链式”融合模式,为钢铁行业提供了可操作的转型范本。嵌入式融合聚焦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全流程的深度渗透,通过“智赋万企”行动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与智能优化。例如,某钢铁企业通过部署AI质量检测系统,将冷轧钢板的缺陷识别率提升至99.2%,产品质量稳定性显著增强。强链式融合则着眼产业链延伸,鼓励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引导企业从单一材料供应向“材料+加工+服务”的综合模式升级。典型案例包括钢铁企业向下游汽车制造商提供定制化钢材切割、焊接等深加工服务,使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同时通过参与客户供应链管理,增强产业链协同韧性。
政策逻辑闭环:从53%的先进制造业占比目标明确转型方向,到152亿元设备更新贷款与研发税收优惠提供资金支持,再到“嵌入式”“强链式”模式指明实施路径,湖南省“两业融合共进”政策形成了“目标—资金—模式”的完整升级链条,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总体而言,政策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结合,既设定了清晰的转型目标,又提供了务实的支持工具,推动钢铁行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突破原创性关键技术,以颠覆性创新支撑‘换道超车’”的战略指引下,钢铁制造业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转型,呈现三大明确趋势,科技创新成为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钢铁材料正从通用型向特种功能型升级,聚焦高强度、耐腐蚀、轻量化特种钢材研发,以满足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领域的严苛需求,推动钢铁产品从“规模供给”向“解决方案输出”转变。这一转型背后是下游产业对材料性能的定制化要求显著提升——例如新能源汽车电池壳体需要兼具超高强度与轻量化的热成型钢,航空航天领域则对耐高温、抗疲劳特种合金提出更高标准。行业正通过成分设计优化、微观组织调控等核心技术突破,实现特种钢材从“能生产”到“能精准满足场景需求”的跨越,推动产品附加值提升与市场竞争力重构。
数字技术正全面渗透钢铁生产全链条,推动智能制造从单点应用向全流程协同深化,显著提升行业生产效率与资源配置优化水平。研发设计环节,AI辅助材料配方优化将研发周期缩短30%以上;生产制造环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工艺参数实时优化,例如三一(韶山)风电叶片工厂作为全球首座风电行业“灯塔工厂”,借助平板电脑即可实时监控温度、湿度、螺栓力矩控制等关键指标,实现生产全流程的在线监控和精益化管理;仓储物流环节,智能仓储系统使原材料周转效率提升25%-40%。这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的成效在区域层面已形成显著示范——2024年上半年湖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740.14亿元,同比增长68.94%,反映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正加速释放技术转化活力,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效应持续显现。
绿色冶炼技术已成为钢铁行业升级的核心抓手,通过颠覆性工艺创新推动“高碳行业”向“低碳先锋”转型,重点突破方向包括三大领域:氢冶金技术替代传统焦炭炼铁可减少碳排放60%以上,从源头降低冶炼过程的碳足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实现冶炼过程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形成“捕集-纯化-利用”的闭环产业链;余热余压回收、固废综合利用等节能减排工艺的集成应用,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这些低碳技术的突破不仅响应了全球“双碳”目标,更通过工艺路线革新重构行业竞争格局,推动企业从“能源消耗者”向“低碳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变,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核心作用:高校技术转化增速成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关键指标。2024年上半年,湖南省高等院校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88亿元,同比增长102.78%,在本省转化占比48.49%,接近“在湘高校技术合同本省转化占比50%以上”的目标要求。这种“企业主导、高校支撑、市场导向”的协同模式,加速了实验室技术向产业应用的转化,为钢铁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供了持续技术供给,凸显科技创新对行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地位。
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构建“技术突破—效率提升—成本优化—价值创造”的正向循环体系,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智能化改造、政策激励与产业链协同四大路径,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资源,聚焦氢冶金、节能减排等前沿领域构建创新联合体,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2024年上半年,湖南省高等院校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02.78%,为钢铁行业联合攻关提供了成果转化范本,通过“基础研究—中试孵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协同,加速原创性关键技术落地,支撑产业绿色化转型与“换道超车”目标实现。
落实“智赋万企”行动,将人工智能与制造全流程深度融合,实现生产数据实时监控、设备运维预测性管理及供应链精益化调度。以轧钢环节为例,数字孪生系统可将成材率提升1.2%,能源消耗降低3.5%,通过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推动钢铁制造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为行业效率提升提供核心支撑。
依托工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1%贷款贴息政策,重点支持氢冶金、节能减排等绿色项目;同时利用税收大数据促成产业链供需对接,2024年某省通过“全国纳税人供应链查询”功能带动产业链产值增长8.3%。政策组合拳通过“绿色项目补贴+供需精准匹配”双机制,有效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加速技术改造与绿色升级进程。
行业正从单一产品制造商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转型:纵向加强与下游行业联动开发定制化产品,横向拓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将传统销售延伸至安装调试、运维管理等增值环节。通过“定制化生产+增值服务”模式,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实现从“钢铁材料供应商”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价值跃迁。
四大路径协同效应:产学研协同提供技术源头,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政策激励降低转型成本,产业链协同放大价值创造,形成相互支撑的闭环体系,共同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7 年作为政策落地的关键窗口期,将为钢铁行业带来结构性变革机遇。湖南省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7 年两业融合共进取得明显成效,新增国家级试点单位 50 家以上、省级试点单位 1000 家以上,这一政策导向与“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 53%”的目标形成共振,钢铁企业需抓住先进制造业升级机遇,在高端材料、智能工厂、绿色冶炼等领域实现突破。结合政策导向与行业趋势,具体行动建议如下:
围绕高端钢材与低碳冶炼两大关键领域加大原创性攻关,是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在高端材料领域,需重点研发航空航天用合金、新能源装备用特种钢材等“卡脖子”产品,依托“4 + 4 科创平台”建设强化产学研协同,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低碳技术方面,应将氢冶金作为绿色冶炼的主攻方向,积极对接氢能产业支持政策,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氢与钢铁冶炼的耦合模式。企业可充分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工具降低创新成本,例如通过申报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获取专项研发资金支持,形成“政策激励 - 技术突破 - 市场拓展”的良性循环。
以“智赋万企”行动为抓手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通过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采购、冶炼、轧制、物流等环节数据壁垒,提升订单响应速度与产品质量稳定性。同时,结合工业旅游基地建设,将绿色项目转化为品牌价值增长点——例如利用高炉煤气发电、废渣资源化利用等节能减排设施打造工业旅游景点,既展示低碳转型成果,又增强公众对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认知度。政策层面,企业可申请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降低节能减排设施改造成本,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借鉴湖南省“金芙蓉投资基金”模式,建议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金融机构设立钢铁产业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企业。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整合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资源,聚焦共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例如针对汽车板、家电板等下游需求,联合整车厂、家电企业共建材料研发中心,实现“应用场景 - 材料研发 - 工艺优化”的协同创新。目前,湖南省已累计培育 15 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72 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这一经验可推广至钢铁行业,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与横向协作,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关键行动指南
- 技术攻关优先级:航空航天用合金材料研发、氢冶金中试线建设
- 政策工具包: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两业融合试点申报
- 协同模式:龙头企业 + 创新联合体 + 专项基金的“三位一体”产业链协同机制
通过科技创新破解技术约束,以智能化提升效率,以政策工具降低转型成本,以产业链协同拓展价值空间,钢铁行业将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中抢占先机,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信息参考:新华网、人民网等。
声明:本文由淘钢网整理发布,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及应用建议。若需转载或复制本文章,须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