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钢网! 【退出】 您好,欢迎来到淘钢网! 注册
掌上淘钢

型钢市场2025年中观察:平稳期下的结构分化与转型机遇

发布时间:2025-09-08 16:00:59         来源:淘钢网   2217    

型钢市场2025年中观察:平稳期下的结构分化与转型机遇

市场运行现状:平稳增长与产能优化并存

产量与产能格局演变

2025年前8个月,国内热轧型钢产量占钢铁总产量的6.3%,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年总产量预计增长3.5%至11亿吨,消费量达10.8亿吨,供需两端保持温和增长态势。在钢铁行业整体减量发展背景下,型钢成为结构优化的重要风向标,与螺纹钢等传统建材需求下降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型钢产量占全球比重超40%,是全球市场核心供应方。
产能方面,我国型钢有效总产能达1.0595亿吨,已进入调节平缓期。产能调整呈现三大特征:北方高炉企业淘汰退出或转产;新增产能多区域散点分布;西南、华东同质化竞争加剧。区域分布上,华北(52.9%)和华东(24.7%)占主导,华南、西南占比持续提升。工艺结构呈现"高炉主导、电炉补充"格局,高炉厂产能占55.72%,调坯轧钢厂占35.62%,独立电炉厂占8.67%。

消费需求结构变化

型钢需求正从"地产依赖"向"制造业多元驱动"转型。建筑领域受房地产深度调整拖累,2025年用钢预计下降8%,但工业建筑与基建投资形成支撑。机械用钢受益于设备更新政策,绿色制造升级拉动高效节能装备需求;船舶用钢依托全球航运市场复苏,下半年订单预计延续增长。汽车用钢则面临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出口导向型企业需警惕海外订单波动风险。

结构分化特征:多维竞争下的格局重构

区域与工艺路线分化

区域竞争呈现"传统产区巩固、新兴增长极崛起"态势。华北、华东凭借资源禀赋和产业集群保持78%的产能占比,华南、西南依托消费市场优势实现占比提升。西南、华东陷入同质化竞争,华南则通过品牌策略动态争夺份额。
工艺路线方面,高炉工艺虽占主导但面临超低排放改造压力,北方企业逐步退出;电炉工艺凭借灵活生产特性具备潜力,但受限于产品规格与质量要求,短期内难以撼动高炉地位。未来竞争将围绕绿色低碳展开,环保政策加码为电炉工艺创造有利环境。

产品替代压力与突围路径

热轧型钢面临多重替代压力,在钢结构材料中占比仅15.7%,远低于钢构板材的66.5%。冷弯型钢替代中小型角钢槽钢,焊接H型钢分流高端需求,热轧板带则以订单周期短的优势抵消加工成本劣势。新版《热轧H型钢和剖分T型钢》国家标准实施填补超大规格空白,为高端领域开辟差异化赛道。高强度、耐候钢等绿色产品市场份额预计五年内从15%提升至25%。

政策驱动与行业挑战

环保硬约束与供给侧改革深化

《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要求2026年起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吨钢改造投资约475元,运营成本增加224元,中小企业面临资金与技术压力。目前行业超50%产能已完成改造,龙头企业凭借绿色认证获得溢价,环保不达标企业将面临限产风险。
供给侧改革从"行政去产能"转向"市场化竞争秩序治理",重点遏制低价恶性竞争。当前钢铁行业CR10仅43%,政策鼓励兼并重组,推动行业从"过度竞争"向"有序竞合"转型。龙头企业可扩大规模,中小企业需向"专精特新"转型或退出。

未来展望与企业应对策略

钢结构需求爆发与标准红利

中国钢结构协会预计2025年全国钢结构用量达1.19亿吨,未来五年复合增速9.5%,装配式建筑用钢增速超40%。新版国家标准推动热轧H型钢在超高层、桥梁等领域应用,绿色低碳型钢市场份额将显著提升。全球范围内,亚洲和中东基建项目维持高需求,出口面临机遇与贸易壁垒并存局面。

企业转型路径

型钢企业需构建"内部能力提升-外部生态构建"双轮驱动模式。内部聚焦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如高强度钢、耐候钢等特种材料;外部加强产业链协同,通过数字化工具缩短交货周期30%以上。国际化布局需应对欧盟碳关税与区域壁垒,建议推广绿色认证产品,开拓东南亚、中东新兴市场。
上海钢联副总裁任竹倩强调,型钢市场已进入平稳期,企业应抓住绿色转型和制造业升级机遇,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产业链协同,在环保与贸易挑战中寻找新增长动力,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信息参考:中国冶金报、新浪财经、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

声明:本文由淘钢网整理发布,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及应用建议。若需转载或复制本文章,须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