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钢铁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体系。根据方案,全国 532 家重点钢铁企业(其中长流程企业 240 家,占比 45%)将实行碳排放配额管理,覆盖排放量约 3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冯超表示,2024 年首个履约周期采用 "保量分配" 模式,暂不设置配额盈余或缺口调节机制,为行业预留缓冲期;2025-2026 年将转为 "强度控制" 机制,企业配额与产能产出挂钩,预计行业整体配额盈亏平衡。
值得关注的是,河北省作为钢铁大省,共有 131 家企业纳入名录,占全国总数的 24.6%。以年产能 500 万吨的长流程钢厂(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为 1.9tCO₂/ 吨钢)为例,若 3% 碳排放权需从市场购买,按当前碳价 70-90 元 / 吨计算,年度碳成本约 1995 万 - 2565 万元。这一政策倒逼企业加速低碳转型,短流程电炉钢厂(综合排放 0.45tCO₂/ 吨钢)的成本优势将逐步显现。
在技术创新领域,氢冶金和电弧炉短流程炼钢成为脱碳 "双引擎"。氢冶金方面,宝钢湛江钢铁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采用 ENERGIRON® ZR 零重整器技术,可灵活使用天然气、焦炉煤气和大比例氢气,年减排二氧化碳 50 万吨以上;河钢集团张宣科技 120 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于 2024 年 9 月实现绿氢稳定生产,金属化率超 94%,验证了 "绿电 - 绿氢 - 绿钢" 全链条可行性。
短流程炼钢领域,《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明确 2025 年电炉钢占比目标提升至 15%。目前全国已有 14 省市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其中河南省率先将电炉炼钢从 "两高" 目录中移除,简化项目审批流程。据不完全统计,2023 年全国新增电炉产能 1183 万吨,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地区,预计 2025 年电炉钢总产量将突破 1.5 亿吨。
行业龙头企业正加速布局多元化脱碳路径。中国宝武构建 "富氢高炉 + 氢基竖炉" 双技术路线:八钢 2500 立方米 HyCROF 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近 100 万吨,相当于再造 1000 平方公里森林;湛江钢铁氢基竖炉项目则通过 "光 - 电 - 氢" 绿色能源体系,探索零碳生产高等级钢板。
河钢集团创新 "氢冶金 + 零碳物流" 模式:张宣科技氢基竖炉项目每年可减少外购焦炭 12 万吨;同时建成国内首个零碳氢能重卡运输网络,投用氢燃料电池汽车 700 辆,加氢站日加氢能力达 18 吨。
鞍钢集团全球首创绿氢零碳流化床技术,制氢电耗≤4.3kWh/Nm³・H₂,单槽制氢规模达 1500Nm³/h,通过铁矿粉高效改性技术,还原时间缩短 30% 以上,有效避免粘结问题。
脱碳进程中,产业链协同成为关键。废钢资源方面,《"十四五" 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要求 2025 年废钢消耗量达 3 亿吨,目前全国已建成 180 个废钢加工示范基地,年加工能力超 1 亿吨。2024 年再生钢铁原料进口政策放宽,预计全年进口量将突破 500 万吨,缓解国内资源压力。
绿氢供应链建设取得进展:山西建龙 5 万吨 / 年二氧化碳捕集项目采用改良型胺法工艺,捕集效率超 90%,纯度达 99.5% 以上,成本较传统 PSA 法降低 30%;新疆恒泰绿能 120 万吨绿氢竖炉项目开工,配套 72000Nm³/h 电解水制氢系统,预计 2026 年投产。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于 2026 年正式实施,钢铁产品将面临每吨 200-300 元的碳成本。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钢铁出口量约 7500 万吨,其中对欧盟出口占比 12%,碳关税可能增加企业成本约 200-400 亿元 / 年。为此,国内钢企加速布局海外绿钢基地,宝钢与沙特阿美合作建设 "直接还原铁 + 电炉" 全流程厚板工厂,规避贸易壁垒。
业内专家指出,钢铁行业脱碳需突破三大瓶颈:绿氢成本(当前约 40 元 / 千克,目标 2030 年降至 20 元 / 千克)、CCUS 技术成熟度(捕集成本需从 300 元 / 吨降至 150 元 / 吨以下)、标准体系建设(低碳钢评价方法预计 2024 年二季度发布)。
随着《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落地,2024-2025 年将形成节能量 2000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 5300 万吨的能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姜维强调,行业正从 "单一技术突破" 转向 "系统集成创新",未来五年氢冶金规模化应用、碳捕集技术成本下降及绿电替代将成为脱碳关键抓手,推动钢铁行业向 "低碳化、智能化、循环化" 转型。
信息参考: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
声明:本文由淘钢网整理发布,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及应用建议。若需转载或复制本文章,须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