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钢铁行业正处于 "减量发展、存量优化" 的关键转型期,行业利润率持续承压、同质化竞争加剧等问题凸显。近期,湖南钢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建宇与陕西钢铁集团副总经理宗卫东在多个行业会议中密集发声,围绕产能调控、绿色转型、创新驱动等核心议题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为行业破解 "内卷" 困局提供了清晰路径。
钢协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达 592 亿元,同比增长 63.26%,但行业平均利润率仍仅为 3.2%,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李建宇指出,盈利改善并未改变行业产能过剩的基本面,上半年粗钢产量同比下降 3% 的成果需持续巩固。他强调,企业应坚决践行 "三定三不要" 经营原则,即 "以销定产、以效定产、以能定产,不要追求规模第一、不要不计成本生产、不要参与低价竞争",通过优化生产节奏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宗卫东进一步提出产能治理的 "全链条监管" 思路:一方面建议工信部加快修订《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对 2016 年以来的违规产能进行全面清查,明确退出时间表;另一方面推动建立 "环保绩效 — 产能配额" 联动机制,对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给予 3%-5% 的产能弹性空间,倒逼落后产能加速退出。据了解,目前全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投入已超 3000 亿元,189 家企业完成改造评估,涉及产能约 7.6 亿吨。
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湖南钢铁集团的实践颇具代表性。2024 年该集团品种钢产销量占比提升至 65%,其中湘钢宽厚板、涟钢汽车板等高端产品国内市场份额突破 20%,实现 9.2 亿元利润。李建宇透露,集团正重点研发第三代汽车用热成型钢、深海油气用耐腐蚀钢管等 23 个高端品种,目标 2025 年品种钢占比提升至 67%,替代进口钢材 30 万吨。
宗卫东则强调 "差异化竞争" 的产业逻辑,建议企业聚焦细分市场打造 "隐形冠军"。例如陕钢集团通过开发桥梁用耐候钢、风电用高强度螺栓钢等特色产品,2024 年非建筑用钢占比提升至 42%,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 8 个百分点。他同时呼吁行业加大智能制造投入,"当前头部企业吨钢数字化投入已达 38.5 元,较 2023 年增长 23.9%,但中小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需通过 ' 龙头企业 + 服务平台 ' 模式带动全行业升级"。
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绿色转型面临双重挑战。李建宇直言:"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每亩投入超 500 万元,但绿电采购成本比工业电价高 0.2 元 / 度,年增加成本超 2 亿元。" 他建议国家建立 "绿色能源直供通道",对钢铁企业采购风电、光伏等绿电给予 0.1-0.15 元 / 度的补贴,并将绿电使用量与产能置换额度挂钩。
在碳成本内部化方面,两位专家形成共识。宗卫东建议参考欧盟碳关税(CBAM)机制,在国内试点 "碳足迹标签" 制度,对出口钢材强制披露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李建宇则透露湖南钢铁已实现焦化工序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工业化应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2 万吨,"十四五" 期间计划再投入 100 亿元推进氢冶金试验线建设。
针对当前钢材价格指数(CSPI)同比下降 13.66% 的压力,李建宇提出 "价格预警 — 调节" 联动机制:当钢材价格跌破行业平均成本线(约 3800 元 / 吨)时,行业协会应启动应急响应,协调企业阶段性减产 5%-8%。"2024 年陕晋川甘区域钢企通过协同减产,使螺纹钢价格稳定在 4100 元 / 吨以上,验证了区域协同的有效性。" 宗卫东补充道。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湖南钢铁的 "钢铁 + 产业" 模式值得借鉴。该集团通过发展钢材深加工、气体产业等集群业务,2024 年实现非钢产业营收 1212 亿元,利润占比提升至 19.9%。宗卫东建议推广 "产业链共生" 模式,推动钢企与汽车、造船等下游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如湖南钢铁与中车集团合作开发的高铁轮对用钢,使材料寿命提升 30%,实现产业链价值共享"。
尽管 2024 年我国钢材出口量达 1.1 亿吨创历史新高,但宗卫东警示 "量增价跌" 风险:"出口均价同比下降 10.5%,贸易救济案件达 33 起,传统出口模式难以为继。" 他建议企业转向 "高端产品 + 本地化服务" 的新型国际化路径,例如在东南亚建设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实现 "产品出口" 向 "能力输出" 转型。
李建宇则强调技术标准输出的重要性:"湖南钢铁参与制定的《高强度汽车板生产技术规范》已被东南亚多国采纳,这种 ' 标准先行 ' 的模式能有效规避贸易壁垒。" 据了解,该集团正依托中东子公司推进 "一带一路" 沿线基建用钢供应链建设,目标 2025 年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 15%。
行业分析指出,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钢铁行业正逐步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转型。多位专家预测,未来 3-5 年行业集中度 CR10 有望从当前的 41% 提升至 50% 以上,绿色低碳、高端制造、数智化转型将成为头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将取代恶性竞争,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流趋势。
信息参考:中国冶金报等。
声明:本文由淘钢网整理发布,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及应用建议。若需转载或复制本文章,须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