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钢网! 【退出】 您好,欢迎来到淘钢网! 注册
掌上淘钢

钢铁行业绿色转型新标杆:酒钢集团煤气资源化与新能源协同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1 15:46:37         来源:淘钢网   1513    


钢铁行业绿色转型新标杆:酒钢集团煤气资源化与新能源协同发展纪实

在 "双碳" 目标引领下,钢铁行业正加速从 "黑色冶金" 向 "绿色制造" 转型。近日,西北钢铁龙头企业酒钢集团宣布,其投资 24 亿元建设的 "富余煤气综合利用节能降碳项目" 已正式竣工投产,同步推进的 2400 兆瓦新能源基地建设也进入冲刺阶段。这一 "工业副产气回收 + 新能源规模化开发" 的协同模式,不仅实现了能源结构的根本性变革,更为传统钢铁企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变废为宝:煤气发电技术破解行业共性难题

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炉煤气、焦炉煤气等工业副产气,长期以来因利用率不足导致资源浪费和碳排放问题。酒钢集团能源环保部数据显示,该项目实施前,冶金厂区煤气放散率最高达 15%,年损失能源相当于 13 万吨标准煤。
此次投产的节能降碳项目创新性采用 "210t/h 亚临界煤气锅炉 + 60MW 超高温亚临界发电机组" 组合系统,通过三项核心技术突破实现效能跃升:一是采用分级燃烧技术,将煤气燃烧效率提升至 99.5%;二是应用高温高压参数设计,发电热效率达 39%,较传统机组提高 12 个百分点;三是开发智能调峰系统,实现与新能源发电的无缝协同。项目投产后,年可转化利用煤气 11.5 亿 Nm³,外供电量 4.24 亿千瓦时,相当于满足 20 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
"该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 ' 产气 - 发电 - 用电 ' 的闭环体系。" 酒钢宏晟电热公司总工程师张亚飞表示,通过对 7 座高炉、6 座焦炉的煤气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煤气放散率已控制在 3% 以下,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3 万吨。

风光互补:打造钢铁行业新能源应用样板

在煤气资源化利用的基础上,酒钢集团同步布局新能源基地建设,形成 "传统能源清洁化 + 新能源规模化" 的能源供应新格局。据了解,总投资超 80 亿元的 2400 兆瓦智慧电网及新能源就地消纳示范项目,包含 1400 兆瓦风电和 1000 兆瓦光伏电站,分三期推进建设。
其中,玉门红柳泉风电基地已并网发电 600 兆瓦,单机容量达 6.25 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在 - 30℃低温环境下仍保持 95% 以上可利用率;金塔白水泉光伏基地采用 "农光互补" 模式,在光伏板下方种植耐旱作物,土地综合利用率提升至 85%。截至 2025 年 7 月,酒钢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 1800 兆瓦,年发电量突破 64 亿千瓦时,绿电占比提升至 31.2%。
"我们创新建立了 ' 自备火电机组调峰 + 新能源直供 ' 的运营模式。" 酒钢电力调度中心主任王军介绍,通过对 10 台煤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调峰能力达 153 万千瓦,可实现新能源发电量的全额消纳。预计到 2027 年全部项目投产后,酒钢年减碳量将达 890 万吨,相当于种植 4.9 亿棵树的固碳效果。

政策赋能:金融创新助力绿色转型加速

酒钢集团的能源转型之路得到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加持。2025 年 4 月,建设银行牵头五家银行组建银团,为其提供 26 亿元转型金融贷款,期限 15 年,利率较同期基准利率下浮 50 个基点,专项用于炼轧厂装备升级和新能源项目建设。同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4.7 亿元、环保税减免 762 万元,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
在政策激励下,酒钢形成了 "技术研发 - 项目建设 - 效益转化" 的良性循环:通过自主研发的煤气净化技术,污染物排放较国家标准降低 40%;利用绿电生产的镀锌铝镁产品,成功打入光伏支架、特高压电网等高端市场,产品溢价达 15%。这种 "绿色制造 - 高端产品 - 市场溢价" 的价值链延伸模式,为传统钢铁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启示。

行业启示:钢铁绿色转型的三大路径

酒钢集团的实践为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一是副产资源高效化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将 "废气" 转化为清洁能源,实现降碳与增效双赢;二是能源结构多元化重构,依托区位优势布局新能源,构建 "风光火储" 多能互补系统;三是政策工具协同化应用,组合运用转型金融、税收优惠、碳交易等手段降低转型成本。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石洪卫表示,酒钢模式证明,钢铁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系统性变革实现绿色发展。随着 2400 兆瓦新能源项目全部投运,预计酒钢年能源成本将降低 12 亿元,吨钢碳排放强度较 2022 年下降 23.77%,为行业树立了 "资源循环利用 + 清洁能源替代" 的转型标杆。
在钢铁行业深度调整的关键期,酒钢集团以创新思维破解能源约束,用实践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这场从 "黑色" 到 "绿色" 的变革,不仅重塑了企业竞争力,更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信息参考:中国冶金报、酒钢集团等。

声明:本文由淘钢网整理发布,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及应用建议。若需转载或复制本文章,须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