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东风至,绿冶未来时: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驶入快车道
政策东风至,绿冶未来时: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驶入快车道
政策东风至,绿冶未来时: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驶入快车道
近日,国家发改委就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工作进行了新一轮部署,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高耗能产业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一系列举措并非孤立行动,而是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宏大蓝图下的关键落子,标志着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正从战略规划全面转入大规模、深层次的实践攻坚阶段。
一、顶层设计明晰,“1+N”体系构筑转型坚实框架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但其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占比之高,使其成为减排战役中无可回避的“主战场”。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国家构建了名为“1+N”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其中,“1”是统领全局的顶层设计指导意见,“N”则是各行业、各领域的具体行动方案。
在此框架下,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的节能降碳改造专项行动计划相继出台,形成了清晰的时间表与路线图。最新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更是设定了硬核目标:到2025年,通过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需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的实质成效。这不仅是对行业的约束,更是吹响了向绿色要效益、以创新促转型的冲锋号。
二、多措并举,政策工具包提供全方位支持
国家推动此项工作,并非简单地下达任务,而是配备了一套丰富而具体的支持“组合拳”。
首要的是真金白银的资金扶持。根据《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国家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以投资补助的方式,对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的重点节能降碳项目予以支持。其支持范围广泛,既涵盖单个企业的先进技术改造,也支持园区循环化改造和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甚至还延伸至供热、算力基础设施的节能降碳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建设。补助标准通常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单个项目最高可获得1亿元的资金支持。这笔资金如同“及时雨”,有效降低了企业进行初期高强度投入的门槛与风险。
其次,是标准与计量的引领。若缺乏统一科学的“尺子”,节能降碳便难以衡量与管理。为此,国家正加速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计划在2024年内发布70项碳核算、碳足迹、碳减排等关键国家标准,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的标准化与全覆盖。同时,对钢铁、炼油等重点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进行更为严格的修订,从源头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采用先进技术。这套日益精密的标准体系,正为企业提供清晰的技术升级方向,让低碳转型有章可循。
再者,是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改造离不开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政策大力鼓励氢冶金、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回收、数字化能源管理等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通过树立行业标杆,让更多企业看到技术改造的可行性与巨大潜力,从而加速成熟技术的普及应用。
三、重塑竞争力,节能降碳改造赋能行业新未来
对于钢铁、有色、建材等企业而言,积极响应节能降碳改造,已远不止于一项政策任务,更是一场关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抉择。
短期看,改造意味着投入,但中长期来看,它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效益。通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企业能够显著降低单位产品的能源成本,在面对能源价格波动时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提前布局绿色低碳赛道,有助于企业在未来的碳约束环境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避免被碳成本压垮。此外,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产业链的新“通行证”,具备绿色属性的产品更易获得下游高端客户的青睐,从而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将强力驱动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与结构优化。那些技术装备先进、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能够凭借强大的资金与技术实力,率先完成改造,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而落后的产能则会在日益严格的环保、能耗标准下被加速清出市场,从而推动整个行业走向集约化、高效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四、把握机遇,企业积极行动拥抱绿色变革
面对明确的国家信号和巨大的市场机遇,相关企业应如何行动?
首要的是密切关注政策动向。企业应实时跟踪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及地方主管部门发布的各类项目申报指南与通知,准确把握每年的支持重点、申报条件和时间窗口,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应系统规划,扎实准备。企业需对自身能耗与排放进行全面诊断,找出痛点与潜力点,科学制定中长期节能降碳规划。在申报具体项目时,要精心准备资金申请报告,突出项目的技术先进性、显著的节能降碳效果以及良好的综合效益,确保项目具备竞争力。
最后,要敢于投入技术创新。无论是应用短流程炼钢、铜锍连续吹炼等革新性工艺,还是引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抑或是投资厂房屋顶光伏发电、参与园区循环经济项目,都需要企业以前瞻性的眼光,果断决策,将绿色低碳深深植入企业发展的基因。
结语
国家发改委强力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挑战,更是时代赋予的巨大机遇。它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行业的肌理与面貌。对于所有身处其间的企业而言,唯有主动迎变、锐意革新,将绿色低碳内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新支柱,方能在高质量发展的新纪元中破浪前行,赢得未来。
声明:本文由专业钢材交易平台淘钢网(www.tsteels.com)整理发布,版权归淘钢网所有。聚焦钢材产业数字化实践与行业趋势,所涉钢材价格、市场分析、钢材采购策略等,不构成任何操作依据。转载须在显著位置标注 “来源:淘钢网” ,禁止篡改(如曲解钢材价格趋势、删减钢材采购风险等)。
淘钢网钢材交易平台、数字化钢材交易平台、钢材产业数字化实践、钢材价格走势分析、2025 钢材市场趋势、钢材采购策略与风险控制、钢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钢材现货价格查询、钢材市场行情预测、、钢材B2B交易平台、钢材采购成本控制、绿色钢材采购趋势、钢材出口市场分析、钢材供需平衡研究
2025-06-17
2025-06-16
2025-06-16
2025-06-16
2024-09-26
2024-07-30
2024-07-29
2024-07-18
2024-07-09
2024-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