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宝钢股份钢管条钢事业部开坯线热负荷试车成功,标志着这条有着40年历史的“功勋产线”完成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能制造的转型。作为国内唯一可同时生产方坯、管坯、板坯的综合性初轧产线,其累计生产优质钢坯超6400万吨,此次改造后将突破品种规格限制,加速新能源汽车用齿轮钢、轴承钢等“卡脖子”产品国产化进程,为宝钢打造“精品长材第三大战略产品”奠定基础。
该产线自1985年投产后,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从追赶到领跑的全过程。但随着高端制造业对材料性能要求的跃升,原有工艺逐渐面临品种规格限制、能耗较高等挑战。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高端轴承钢、齿轮钢进口依赖度仍达35%,新能源汽车领域进口比例超40%,亟需通过技术改造实现突破。
项目于2025年2月启动,创新性采用“开坯线和小棒线串列布置”方案,最大程度利旧现有厂房设施。主要改造内容包括:
- 智能装备升级:配备智能数字伺服液压系统、在线测径仪实时监控系统
- 工艺优化:采用平立交替轧机群,实现无扭、微张力轧制
- 绿色技术应用:引入氢基竖炉工艺,吨钢碳排放降低60%以上
从桩基施工到热负荷试车仅用7个月,刷新行业同类项目纪录,体现宝钢“85·9精神”的传承与工程管理能力。
改造后的产线形成三大技术优势:
- 精度控制革命:智能数字伺服液压系统实现轧制参数毫秒级调整,在线测径仪确保产品尺寸精度达±0.5mm,较传统工艺提升50%
- 高效轧制工艺:18架平立交替轧机群实现全连续轧制,最大精轧速度达16m/s,生产效率提升30%
- 低碳制造标杆:氢基竖炉技术实现还原剂革新,配合AI缺陷检测系统(准确率99.3%),实现“智能制造+绿色生产”双突破
- 产能释放节奏:9月底启动边生产边调试,2025年完成产能爬坡,2026年初小棒线投产后形成完整产能
- 高端产品布局:新增50万吨/年新能源汽车齿轮钢、轴承钢产能,30万吨/年零碳薄钢板产能,覆盖新能源汽车、风电、高端机床等领域
宝钢通过此次改造,将高端轴承钢氧含量控制在8ppm以下,疲劳寿命达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已进入特斯拉、比亚迪供应链。预计到2026年,风电主轴轴承钢国产化率将从当前55%提升至80%,年替代进口量约12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120亿元。
项目深度契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要求:
- 2026年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达标
- 工序能效达到标杆水平,吨钢综合能耗降至530kg标准煤以下
- 数字化转型水平评级达A级,成为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范本
50万吨新增齿轮钢/轴承钢产能可满足150万辆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需求,助力车身减重15%-20%,直接支撑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500万辆目标。
零碳薄钢板产品适配3MW以上风电主轴轴承,推动风电设备国产化率从85%提升至95%,支撑2025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135GW中45%的中国份额。
30万吨零碳薄钢板推动高端机床精度从IT6级跃升至IT5级,使国产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在航空航天零件加工中的合格率从75%提升至92%。
- 技术迭代:短流程炼钢占比将从2025年15%提升至2030年25%,氢冶金商业化试点加速
- 市场整合:行业CR10集中度预计达42.8%,头部企业利润率提升2-3个百分点
- 全球化竞争:宝钢计划2026年在沙特建设150万吨高端板材基地,规避贸易壁垒
通过此次改造,宝钢高端产品占比将从42%提升至2027年50%,氢能炼钢、数字孪生等技术投入占比超5%,力争2035年实现全流程减碳30%,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
宝钢开坯线的升级不仅是一条产线的焕新,更是中国钢铁工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转型缩影。1500MPa级汽车钢、极薄规格硅钢等技术突破,氢基竖炉等绿色工艺应用,以及高端材料进口替代的加速,正推动我国从“钢铁大国”向“材料强国”迈进,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坚实支撑。
信息参考:中国宝武融媒体中心、全球铁合金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
声明:本文由淘钢网整理发布,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及应用建议。若需转载或复制本文章,须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