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2025年9月11日至12日,钢铁行业统计工作会议暨统计与信息工作委员会换届会议在河北迁安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工作委员会主办,汇聚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冶金工业信息中心及全国110余家骨干企业代表,共同擘画统计工作数字化转型蓝图,明确从"数据汇总"向"战略支撑"的升级路径,为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数据基石。
当前钢铁行业正处于"三高三低"(高产量、高出口、高成本、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深度调整期,需求结构加速向工业用材转型,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核心任务。在此背景下,统计工作战略定位从传统"数据记录者"升级为国家宏观决策的"智囊团"和政策实施效果的"度量衡"。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王颖生强调:"产量数据是供需平衡的'调节器',通过精准监测可避免内卷式增产;成本数据是降本增效的'指南针',助力企业识别浪费环节;技术指标是转型升级的'风向标',引导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这三大功能共同构成破解同质化竞争的量化工具。"
会议覆盖行业全产业链关键主体,包括重点钢铁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及研究机构,凸显在统计标准制定与实践落地中的权威地位。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统计工作已成为衔接企业微观数据与行业宏观决策的关键纽带。
统计工作职能正实现向"数据+分析+预判"的全链条服务跃升。通过构建区域产能动态监测模型,行业成功将重点区域高炉开工率控制在78%-82%的合理区间,环保水平持续提升,印证了统计工作在"控产能、反内卷"中的核心作用。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相关负责人在指导意见中强调"数据真实性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会议提出全流程数据质量管理方案:建立从采集到应用的溯源机制,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交叉核验,开展基层统计人员年度轮训。行业实践显示,实施该体系的企业环保数据上报完整率从78%提升至96%,为超低排放改造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为突破传统产量指标局限,会议确立三类新型统计维度:绿色低碳(吨钢碳排放强度、固废综合利用率)、创新驱动(研发投入占比、高端产品营收占比)、产业链协同(供应链响应速度、区域产销协调效率)。行业实践显示,新增的"智能装备使用率"指标推动关键工序自动化率提升至92%,高端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6%。
行业级数据中台建设成为技术转型焦点,该平台采用"实时采集-智能分析-动态预警"三层架构:通过物联网设备实现生产数据秒级采集,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原材料供需预测,构建可视化看板提供库存波动预警。试点企业应用后,采购成本降低4.3%,市场响应速度提升50%。目前钢铁行业智能集控中心覆盖率超80%,为数字化统计奠定硬件基础。
本次会议完成统计与信息工作委员会换届,第五届领导集体创新性引入3名数字化领域专家,优化决策咨询结构。修订后的《工作条例》重点完善两项机制:建立跨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制定专项统计调研标准化流程,明确"分区域联动、分工序交流、分专业对标"的协同工作模式。
针对当前统计工作四大痛点,会议部署七大重点任务: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建立全流程标准体系;动态修订指标库,每年更新适配高质量发展需求;拓展统计功能至经营决策支持;聚焦低碳冶金等新领域开展专项研究;建设行业级数据共享平台;培育100个数据治理应用场景;三年内实现统计人员数字化技能全覆盖。
统计工作升级正从多维度赋能产业发展:微观层面,重点企业通过数据优化实现成本降低3%-5%;中观层面,引导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工业用材需求占比提升至58%;宏观层面,支撑完成5.53亿吨超低排放改造产能评估,2025年上半年粗钢产量同比下降2.3%,为"双碳"目标落地提供数据支撑。
随着"智慧统计"体系构建,行业正加速实现三大转变:从滞后记录向前瞻预警转变,从分散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按规划,2026年将实现重点企业数据互通,2027年建成行业智慧统计平台,为钢铁工业穿越周期、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数据基础。
信息参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新浪财经、国家统计局等。
声明:本文由淘钢网整理发布,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及应用建议。若需转载或复制本文章,须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