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新疆,零下二十多度的天气里,宝地新疆园林工程事业部维修组长王俊伟站在泵房门口,额头上的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心里无比焦躁。
在此之前,他是单位出了名的“水路专家”——绿化管路维修、水管接头调试,闭着眼睛都能摸准门道,手里的扳手一拧一个准。可如今班组转型,眼前这方不大的泵房,却成了他和整个维修组的 “拦路虎”。
“王哥,这电机转着转着就发烫,问题到底出在哪啊!” 组员小马手里的万用表摆来摆去,却不知该往哪儿测。那天上午,接到泵房报修后,整个维修组围着那台出故障的水泵转了快俩小时,有人蹲在地上翻说明书,有人凑到电机旁听声音,最后愣是没找出症结。王俊伟心里又急又愧。
那之后的好几天,王俊伟下班没急着回家,而是抱着手机刷起了电机维修教学视频,桌上摊着厚厚的设备说明书,上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遇到看不懂的专业术语,他就趁着午休找技术科的唐工请教,有时为了弄明白一个轴承的工作原理,能在唐工的办公室待上一下午。“咱不能让伙计们跟着我干瞪眼,我得先把这门道摸透了。” 王俊伟说。
一周后,王俊伟抱着一堆拆下来的水泵零件,在维修组的休息室开起了“小课堂”。“大家别觉得这些零件复杂,咱把它拆成‘小块’就好懂了。” 他拿起一个轴承,举到大伙面前,“就说这轴承,要是缺了油,电机转起来就会发热,跟咱骑的自行车链条没油了会‘咯吱响’一个道理。” 怕大家记不住,他还把常见故障、排查步骤一笔一画地画成图文手册,每个步骤旁都标上 “小提示”。
光有理论还不够,王俊伟还琢磨出了“实战练兵” 的法子。刚开始接泵房维修任务,他总是第一个上手,让组员们围在旁边看:“你们看,拆电机前得先记准线路接法,我在接线柱上贴了不同颜色的标签,回头你们拆的时候照着对就行。” 等大伙摸熟了基础步骤,他就把任务 “分下去”,自己则在旁边当起了 “参谋”。
有一回,一台水泵启动时发出奇怪的“嗡嗡” 声,小马按照手册查了半天,还是没找到问题。王俊伟没直接点破,而是拉着小马的手,轻轻放在电机外壳上:“你仔细感受下,左边是不是比右边烫?” 小马愣了愣,顺着王俊伟的手摸过去,果然感觉到两边温度不一样。“这就是轴承间隙出问题了,间隙大了就会摩擦发热,声音也会变。” 王俊伟边说边拿出工具,一步步教小马拆解、调整轴承。从那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故障,小马不用旁人提醒,自己就能快速定位问题。
转眼半年过去,泵房里的“铁疙瘩” 在维修组眼里,渐渐变成了 “老熟人”。以前要俩小时才能解决的故障,现在半小时就能搞定;曾经对着电机犯怵的组员,如今也能独当一面。
“把‘陌生’拆成‘熟悉’,把‘不会’练到‘熟练’。咱干维修的,不怕遇到‘新鲜活’,就怕不敢闯‘新关’。” 阳光透过泵房的窗户照进来,落在王俊伟和组员们身上,也落在那些曾经让他们犯怵的电机上,一切都显得格外温暖而有力量。